|
怎么界定厌氧池是“水解酸化工艺”还是“完整厌氧工艺”界定厌氧池是“水解酸化工艺”还是“完整厌氧工艺”,核心在于判断其反应阶段、功能目标及运行参数的差异,二者分属厌氧消化过程的不同阶段,适用场景和作用也截然不同。
核心判断依据:反应阶段与产物
厌氧消化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,可分为水解酸化阶段和产甲烷阶段(后续还有产氢产乙酸阶段,通常归入产甲烷前期)。
- 水解酸化工艺:仅发生水解和酸化阶段,不进入产甲烷阶段。 - 微生物:以兼性菌和产酸菌为主(不涉及严格厌氧菌)。 - 产物:将大分子有机物(如淀粉、蛋白质、脂肪)分解为小分子有机酸(如乙酸、丙酸)、醇类及少量CO₂,不产生甲烷。 - 完整厌氧工艺:经历全阶段厌氧消化(水解→酸化→产氢产乙酸→产甲烷)。 - 微生物:包含产酸菌和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(对环境敏感)。 - 产物: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甲烷(CH₄)和CO₂(沼气),同时去除大量COD。
关键运行参数差异
参数 水解酸化工艺 完整厌氧工艺 水力停留时间(HRT) 短(通常2-8小时,视废水性质) 长(通常10-30天,高浓度废水可能更长) 温度 常温(15-30℃)即可,对温度不敏感 需控制温度(中温30-35℃或高温50-55℃),温度波动影响大 pH值 偏酸性(6.0-7.0),酸化产物积累会降低pH 中性偏碱(6.8-7.5),需严格控制(产甲烷菌对pH敏感) COD去除率 较低(10%-30%),主要破坏有机物结构 较高(60%-90%),大量去除COD并产沼气 产气情况 几乎不产气(或微量CO₂) 大量产气(沼气,甲烷含量50%-70%) 污泥产量 较少(微生物以分解为主,增殖慢) 更少(厌氧微生物代谢效率低,剩余污泥量仅为好氧1/10)
功能目标与适用场景
- 水解酸化工艺: 核心功能是改善废水可生化性,而非大量去除COD。通过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的小分子酸,为后续好氧或厌氧处理(产甲烷阶段)提供便利。 适用场景: - 预处理难降解废水(如印染、化工废水),提高BOD/COD比值(从<0.3提升至0.4以上); - 降低悬浮物(SS),减轻后续处理负荷; - 低温、低投资场景(无需控温,工艺简单)。 - 完整厌氧工艺: 核心功能是高效去除高浓度COD并回收能源(沼气),同时实现有机物的深度降解。 适用场景: - 高浓度有机废水(如啤酒、养殖、食品加工废水,COD通常>1000mg/L); - 需能源回收的项目(沼气可发电或作为燃料); - 对COD去除率要求高(需结合后续处理达标)。
快速鉴别方法
1. 观察产气:有持续、大量气泡(沼气)产生的是完整厌氧工艺;几乎无气泡或仅有微量气泡的是水解酸化工艺。 2. 检测pH:水解酸化池pH偏低(6.0-7.0);完整厌氧池pH需维持中性偏碱(6.8-7.5)。 3. 查看HRT:停留时间短(<10小时)的多为水解酸化;停留时间长(>1天)的多为完整厌氧工艺。 4. 分析进出水BOD/COD:水解酸化池出水BOD/COD显著高于进水(可生化性提升);完整厌氧池出水COD大幅降低,但BOD/COD提升不明显(因COD被深度降解)。
总结
水解酸化是厌氧消化的“初级阶段”,侧重预处理和可生化性改善;完整厌氧工艺是“全阶段过程”,侧重COD去除和能源回收。实际应用中,水解酸化常作为完整厌氧工艺的前置预处理,或单独用于难降解废水的调节,二者可通过运行参数、功能目标和产物特性明确区分。 上一篇污水处理厌氧池的结构形式有哪些下一篇模块化净水设备 |